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B类)建设单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区域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围绕“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的内涵要求,锚定“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者、高职类型标准的制定者、中国方案的国际推广者”的总体目标,实现任务、绩效“双达标”,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贡献力量。
一、经验做法
(一)构建“四位一体”运行机制,保障建设绩效质量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唐山市政府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制度,成立“政、行、企、研、院”五位一体的领导小组,将学校“双高计划”建设纳入政府职能部门考核评价,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成立“双高计划”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双高计划”建设办公室,按项目管理流程成立执行组、督查组、宣传组、保障组,利用学校开发的目标任务系统,实施“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先后出台《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保障国家“双高计划”与“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国家项目同步建设。将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纳入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过程,完善学校《职称评聘管理办法》,激发教师参与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项目督导。充分发挥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外考官的作用,与行业协会、教指委、教育评价组织合作,实施第三方诊评。采取跟踪评价、阶段性评价和项目评价等多种方式,对任务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评价。利用学校目标任务系统对项目建设跟踪评价,发现目标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调整,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完成,保证项目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高效性。
四是加强业财融合。学校建立项目专项资金账户,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实施项目库式预算绩效一体化预算编报,纳入学校总体预算,同时按照项目建设单位申报、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部门审核、院长办公会审议、党委会审定的流程执行项目专项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合理合规。学校5年总预算40000万元,资金预算到位率104.73%,预算执行率102.56%。经审计,项目资金的核算、来源和使用符合规定,核算内容清晰,体现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的原则。
(二)打造八大建设模式,增强高质量发展内驱力
一是打造“三维协同”党建长效机制,提升党建品牌力。学校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高度协同,高质量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展“新思想伴我行”“大钊支部”品牌创建等系列活动,优化基层党组织34个,建成院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6个、网络思政工作室14个,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师生作品104条;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高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省标杆院系1个;学校领导班子连续5年被省委考核为“优秀”,学校党委被授予“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党建领航效应持续提升。
二是打造“专业群+产业学院+技术平台”的专业群建设模式,优化组群逻辑。学校专业群协同企业共建动车、鲲鹏、智能制造学院,立项动车运维、机器人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3个,建立了“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形成了“技术领军人才引领、技术技能平台支撑、校企协同技术创新”的建设格局,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三是打造“五化三融合”思政育人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理论知识模块化”“实践活动体系化”“教学过程信息化”“考核评价多元化”,通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合积极心理学理念”,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案例和资源,丰富思政课程育人素材。该模式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毕业生受首钢京唐、中车唐山公司、三友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单位青睐。
四是打造模块化教学改革为驱动的“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学校创新“岗位-能力-模块-课程-项目-任务”关系图谱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封闭→半开放→开放→创新”四层递进式模块化课程,完善“国际-国家-省-市-学校-二级学校”六级学赛机制,累计申报“X”证书试点32个。学生证书通过率达到91.72%。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500余项,其中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9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4项。
五是打造“数字赋能、两化融合、互嵌共生”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学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模块化教学改革理论为支撑,实施“专业+”的分工协作、课程合作和集体式协同教学策略,推动模块化教学改革与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相互融合;以课题研究为纽带,打造“校内+校际+校企”教师协作共同体,探索产业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国家级团队验收成绩优秀(省内唯一),团队建设范式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推进会上交流分享。
六是打造以国际专业认证为引领的标准开发输出模式,扩大国际影响力。学校动车组检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与陶艺设计与工艺等3个专业通过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NRAIC)认证,实现标准与国际接轨;开发输出中国职教标准71个(含管理标准1个)、教材10部、多语种课程22门、数字化教学资源731条,培养留学生513人;连续3年被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授予中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
七是打造以社会服务为纽带的校产城融合模式,助力唐山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在唐山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中,学校与中车唐山公司、三友集团的大型企业共建5个产教融合园区,建成技术研发团队21个、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智库2个,开展机械设备液压故障诊断、大型设备再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547项,为企业增收年均亿元以上。面向企业员工、农民工、退伍军人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等培训年均111958人日,有效助力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素质提升。
八是打造“一体引领,两翼齐飞”的“三融”建设模式,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学校落实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2+2+2”贯通式培养,牵头成立河北省职业教育“2+2+2”贯通培养联盟,与玉田职教中心等5所品牌中职学校和唐山神州机械等5家大型企业在人才贯通培养方面先行先试,助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学校牵头建设唐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校企协同建设机器人“共享工厂”,形成吊轨式巡检机器人、喷涂挂钩智能在线清理机器手等成果20余项。学校作为国家首个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与中车唐山公司共建动车组检修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施“产业学校→职场课堂→虚拟车间→企业车间”的“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破除内容滞后壁垒,为国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谋划三大布局,找准新质生产力结合点
一是优化专业(群)布局,数字赋能新型人才培养。学校聚焦新劳动者内在需求,大力发展云计算、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等6个数字经济催生专业;数字赋能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1个传统专业,将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2+2+2”“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区域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求,培养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优化实训基地布局,超前构建技能训练模型。学校围绕高铁制造工艺数字升级、陶瓷3D打印新技术开发、机器人产线智能化改造等产业发展前沿,超前建设了动车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世赛集训基地、陶瓷设计与工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数字化工厂”等系列“数实共生”的实训基地,按照技术前移理论开发训练模型50余个,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技术创新需求,促进区域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
三是优化应用空间布局,打造园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依托牵头建设的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围绕高新区“两区三高地”(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目标定位,聚焦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方落实“机器人+”行动方案,共建机器人“共享工厂”,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机器人应用创新高地。
(四)荣获百项国家成果,业内认可度不断提升
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共计107项,实现绩效指标持续增长,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成为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标志性成果一览表见附件)
一是引领职教改革作用明显。学校成功立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一批国家级改革项目,改革成果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50余次,经验在首届世界职教大会、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等系列国家级会议进行分享,经验被百余所兄弟院校学习借鉴,职教改革先锋作用显著。
二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学校为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输送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涌现出以“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为代表的大批企业技术骨干,毕业生成为区域头部企业首选;技术服务为区域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年均1.3亿元,社会培训年均10余万人次,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职教力量。
三是助力职教标准化建设成效突出。学校牵头研制国家职业教育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本科专业教学标准与专业简介,参与制订国家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标准5个,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12个;全程深度参与交通运输大类职业教育新目录的研制,助力国家职教标准化建设。
四是师生获得感显著增强。唐山市政府投资9亿为学校建成建筑面积18万平米的校园二期工程,为教师解决住房940余套,在校内建成幼儿园1所,极大程度的优化了师生学习工作环境。环境的改善、内涵的提升使学校在校生满意度达98.55%、毕业生满意度达96.5%、教职工满意度达9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99%、家长满意度达98.55%,均达到预设目标。
二、存在问题
一是建设任务产出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经过对标对表绩效自评,发现学校层面十大任务和专业群层面九大任务均存在绩效产出不够平衡的问题,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等任务产出较其他任务相对较少,且学校层面4项绩效指标因政策原因未完成。
二是建设模式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学校层面和专业群层面各项任务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也产出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但还需进步将其理论化、实践化,进而引领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建议
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坚持党建领航,不断优化“双高计划”建设工作机制,强化各建设内容的责任主体,以“双高计划”带动学校各方面高质量发展。二是整合优势资源补足短板。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文件,针对任务中的短板与弱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制定可行的学校实施方案,并加强落实督导。三是加强绩效考核改革。以目标为导向,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工作方案,进一步营造激励文化,激发高质量发展内驱力,提升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四是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学校“2+2+2”、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敢为人先,出思路、出方案、出成果、出模式,力争突破职业教育的难点、痛点。五是提升理论水平。加大对职业教育深层次理论研究力度,贯彻落实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要求,加强理论创新,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借鉴价值的理论成果。
(信息来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