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二场:介绍“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思政工作、科技创新情况

发布者:周娟发布时间:2020-12-04浏览次数:1917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张珏瑛/摄)

续梅: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又和各位见面了,我们今天要召开的是教育2020“收官”系列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要向各位介绍“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思政工作、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很高兴今天我们请来了五位司局长为大家重磅发布。他们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科学技术司雷朝滋司长,社会科学司刘贵芹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洪大用司长,还有思想政治工作司余先亭副司长。下面首先请吴岩司长介绍“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2020-12-03 10:00:4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张珏瑛/摄)

吴岩:

  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十三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扭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牢牢抓住提高质量、推进公平两个战略支点,持续开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高等教育开始发生格局意义的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历史性跃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020-12-03 10:01:05

吴岩:

  第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一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二是高等教育多样化不断发展。研究型、应用型等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体系正在形成。三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实力不断增强。持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2020-12-03 10:03:58

吴岩:

  第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升级。
  可以概括为七大成绩。一是“以本为本”深入人心。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会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二是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召开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三是制定颁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发布我国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覆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5.6万余个专业点。四是专业认证质量实现国际实质等效。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2020年,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认定通过。实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公布405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推进专业认证全覆盖。
2020-12-03 10:05:18

吴岩:

  第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创新。
  主要体现在“四新”建设方面。一是新工科全面深化。推进实施“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以组织模式创新带动工程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二是新医科融合发展。将医学教育定位于“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将医学发展理念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是新农科高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全国高等农林教育以“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为抓手,全面推进以“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为核心的新农科建设。新文科布局未来。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开设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个中国系列大讲堂,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四新”建设交织融合,引领发展,已成为走进新时代的新教改、赢得新时代的新质量、领跑新时代的新体系。
2020-12-03 10:07:35

吴岩:

  五是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一流课程“双万计划”遴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118门,涵盖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类“金课”,全面示范带动高校本科课程建设。六是拔尖人才培养进入2.0时代。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布局104个基地,为提升国家硬实力储备战略人才。七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展开。连续举办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577万大学生参赛。引领带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标准。

2020-12-03 10:10:53

吴岩:

  第四,高等教育学习革命全面推进。
  有四个标志。一是召开中国慕课大会和世界慕课大会。2019年召开中国慕课大会,下星期我们将召开世界慕课大会,连续召开两个慕课大会,发布中国慕课大会北京宣言和世界慕课大会北京宣言,发起成立首个世界慕课联盟,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二是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上线慕课数量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4亿人次。推出“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形成慕课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三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开展慕课应用等培训班6万余次,培训老师超过462万人次,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技术、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四是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在线学习学生共计35亿人次,改变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
2020-12-03 10:12:32

吴岩:

  下一步,我们将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着力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谢谢各位。

2020-12-03 10:13:43

续梅:

  谢谢吴岩司长,下面请洪大用司长介绍“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情况。

2020-12-03 10:14:04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张珏瑛/摄)

洪大用:

  记者朋友们,大家早上好!“十三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得新成效。

  首先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

  第一,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重要指标。“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目前已超过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目前已经超过了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

2020-12-03 10:15:43

洪大用:

  第二,胜利召开新中国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陈宝生部长作出工作部署。会后,及时印发了“1+4”系列政策文件,启动了“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

2020-12-03 10:16:22

洪大用:

  第三,持续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一是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突出科教融合,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突出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二是持续加强课程建设,发布指导文件和《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涉及研究生核心课程1500多门、300余万字,为研究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精细化支持服务。三是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

2020-12-03 10:17:26

洪大用:

  第四,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导师指导行为底线,把不准的事项说清楚,旗帜鲜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2019年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

2020-12-03 10:18:05

洪大用:

  第五,着力探索关键紧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瞄准“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启动了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核科学等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实施了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推进20所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博士人才。

2020-12-03 10:19:40

洪大用:

  第二方面,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改革更加有力。

  第一,全面深化学位授权审核改革。一是坚持标准先行、质量为要,组织开展了第12批学位授权审核,新增了28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9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97个博士学位点,2133个硕士学位点。二是启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改革,目前已经批准32所高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点。三是加强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2015年以来,全国共有332所高校自主撤销1663个博士硕士点,增列了1046个博士硕士点。

2020-12-03 10:20:24

洪大用:

  第二,系统推进专业学位发展。印发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加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开展工程专业学位类别对应调整,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

  第三,完成首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全国12877个学位授权点完成自评,抽评学位授权点2292个,8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不合格”并撤销学位授权,33个学位授权点为“限期整改”并暂停招生。

  第四,布局启动学科专业调整改革。研究制定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研制《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对交叉学科设置、学位授权、学位授予、质量保障提供规范化的制度安排。

2020-12-03 10:21:31

洪大用:

  第三方面,“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

  第一,完善建设政策及管理体系。一是政策体系日趋完备。依据建设总体方案,先后印发建设实施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监测指标体系等,即将印发建设成效评价办法。二是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开展全覆盖式的建设调研,进行个性化指导。三是举办“双一流”建设专题研修班,提升建设单位的管理能力。四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密切协同,地方政府统筹支持,形成“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2020-12-03 10:22:16

洪大用:

  第二,阶段性建设目标总体实现。建设高校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服务国家需求,学科布局更加优化;支持分类发展,学科优势特色逐渐突出;鼓励潜心科研,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坚持开放合作,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这些为深入推进第二轮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我们充分认识到,“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未来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坚定教育自信,保持头脑清醒,增强战略定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2020-12-03 10:23:15

续梅:

  谢谢洪大用司长,下面请雷朝滋司长介绍“十三五”期间高校科技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

2020-12-03 10:24:22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情况。(张珏瑛/摄)

雷朝滋:

  各位记者朋友好。“十三五”期间高校科技工作坚持原创引领,服务国家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一是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更加雄厚。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立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占比超过40%,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16到2019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7820亿元。理工农医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3.5万人年增长到28.9万人年,增幅达到23%。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12-03 10:25:08

雷朝滋: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五五行动”,立项建设了14个前沿科学中心和11个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大力提升高校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布局,推动建设“三纵一横”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体系,有效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现。清华大学首次成功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世界物理科学前沿领域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研发了世界上最大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跨越式发展。

2020-12-03 10:26:42

雷朝滋:

  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新跨越。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推进高校主动肩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的显著提升。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为产业升级以及高铁、核电、光伏、数控、高压输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十三五”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16-2019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100亿元。2019年,全国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3万项,较2016年增长45.1%;合同总金额67.5亿元,较2016年增长34.3%。高校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0-12-03 10:27:37

雷朝滋: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教育部组织高校快速响应,重点围绕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方面开展紧急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共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获国内认证17款、国外认证41款,国内外销售超亿份。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12-03 10:28:09

雷朝滋:

  四是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十三五”期间,高校科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在机构运行管理、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激发内生动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持续创新能力。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以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和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扭转高校评价导向;以作风学风、科研诚信建设等文件落地落实为抓手,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切实推动作风学风转变。科技体制改革联动效应逐渐彰显,高校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

2020-12-03 10:29:38

雷朝滋:

  五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高校深层次国际合作广泛开展,更多高校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进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优势学科、技术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培育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山大学“天琴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全球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0-12-03 10:30:13

雷朝滋:

  六是科教融合效益倍增。

  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科研成果写入教材、融入课堂、传给学生。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在参与研讨式教学、参加科学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创新。《2019年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参与过教师科研课题,65.0%的研究生参与过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9%的研究生独立在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十三五”期间,高校科研支撑了280万硕士和30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2020-12-03 10:31:47

雷朝滋:

  “十四五”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科技工作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改革,持续提升高校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0-12-03 10:32:37

续梅:

  谢谢雷朝滋司长,现在我们请刘贵芹司长介绍“十三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关情况。

2020-12-03 10:33:49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介绍“十三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张珏瑛/摄)

刘贵芹:

  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大媒体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持续关注和宣传报道。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全国高校思政课战线以前所未有的奋进姿态,在思路、实施、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等方面持续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2020-12-03 10:34:25

刘贵芹:

  第一,思政课改革创新发生格局性变化。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殷切关怀。在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求是》发表了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的主要部分,强调“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20-12-03 10:35:26

刘贵芹:

  这五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办、国办相继印发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文件,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出台部门规章和文件,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四梁八柱”基本定型。2017到2020年,教育部开展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教师队伍建设创优行动”“改革创新先行试点”等系列年度专项工作。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走进思政课堂听课讲课成为一种“时尚”,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2020-12-03 10:36:11

刘贵芹:

  第二,思政课主题主线更加旗帜鲜明。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贯穿融入各门思政课,指导推动37所全国重点马院所在高校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制作推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配套课件,点击下载量超过1800多万次。2019年创新设立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邀请权威专家及时导学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50余篇,累计培训200多万人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2020年6月,一项第三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取得突出成效,98.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能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020-12-03 10:37:27

刘贵芹:

  第三,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和能力素质快速提升。
  截至2020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为106411人,比2015年增加44290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达14.4%,其中专职教师由2015年的43353人增加到71749人,增幅为65.5%。
  按照思政课教师“六个要”标准,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通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轮训班相关课程进行封闭式直播,实现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同步接受国家级示范培训。
  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起首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累计增加博、硕士招生指标607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数量在各学科当中名列前茅,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2000人。
2020-12-03 10:38:16

刘贵芹:

  第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条件保障更加有力。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直接投入达4.7亿元。中宣部、教育部建设37所全国重点马院,支持经费1.1亿元。教育部累计向高校思政课建设投入专项经费近1.5亿元。国家社科基金已累计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302项,支持经费6000余万元。
  从今年起,教育部新设立1亿元“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和建设,正在组织申报的“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教学创新中心等项目,引起广泛关注。
2020-12-03 10:39:33

刘贵芹:

  第五,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2017年,教育部组织200余位专家赴全国2500多所高校听课调研3000堂思政课,带动各地组织专家听课调研思政课10000多堂,完成了新中国思政课建设史上首次“地毯式”大调研,凸显了“大抓课堂”的教学导向。
  2019年,开展“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树立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的评价导向,全国思政课教师在线观摩。今年3月初会同人民网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吸引5027.8万人次进入直播间,总访问量达到1.25亿人次。一项涉及200多所高校,近15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20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超过90%,比2015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2020-12-03 10:40:18

刘贵芹: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改革创新政策体系健全完善、教师队伍规模迅速壮大、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显著增强、物质保障条件大幅加强、课程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更好发挥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0-12-03 10:41:33

续梅:

  感谢刘贵芹司长。下面我们请余先亭副司长介绍“十三五”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

2020-12-03 10:42:0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余先亭介绍“十三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情况。(张珏瑛/摄)

余先亭:

  各位记者朋友好,下面我着重从三个方面介绍“十三五”期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情况。
  第一,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遵循。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以来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政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作出系列重要论述。
2020-12-03 10:43:34

余先亭: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制度安排,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2020-12-03 10:44:11

余先亭:

  第二,着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常态化开展“网络巡礼、校园巡讲”活动。
  二是汇聚各方合力,会同中组部、中宣部深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2019年,会同国资委开展“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党情、世情和社情,联合中宣部等七部委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形成校内校外育人工作联动的长效机制。
2020-12-03 10:45:04

余先亭:

  三是聚焦重点难点,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推动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推动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政治巡视、领导班子考核、干部述职评议等,切实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传播网络正能量,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开展“青春告白祖国”工作,汇聚形成“千校万场大告白”的生动局面。
  五是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以战时状态、战时思维、战时方法、战时机制,全力做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组织生活不断线、立德树人不停摆、服务关爱不缺席、阵地管理不放松。
2020-12-03 10:46:32

余先亭:

  第三,持续巩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高校普遍修订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制度,规范院系党组织会、党政联席会决策制度,强化对学术组织、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
  二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显著提升。开展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两批共培育创建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个、标杆院系199个、样板支部1655个,辐射带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整体提升。
  三是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得到保证。将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纳入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指导高校普遍采取“两级党校、三次培训”等方式,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有力促进了发展党员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2020-12-03 10:47:39

余先亭:

  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气象。
  一是“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着力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在8个省区市、25所高校、92个院系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二是形势政策教育更精准。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推动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领导上讲台,引导学生坚定正确政治立场。
  三是主题教育活动更深入。组织全国高校开展系列主题暑期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四是网上文化活动更活跃。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已连续多年有千余所高校、数十万师生参与,创作作品累计上百万件。连续7年开展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培育知网、懂网的校园好网民。
  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2020-12-03 10:48:49

续梅:

  感谢余先亭副司长,五位司长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进入答问环节,看看各位记者朋友们有没有问题。

2020-12-03 10:49:37

总台央视记者:

  刚刚吴司长提到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普及化新阶段,请问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征?另外,五中全会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那么我们高等教育该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上发力?

2020-12-03 10:50:02

吴岩:

  谢谢你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多样化的特征。这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之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特别是进入普及化以后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发展类型,是要从原先的高度同质化同构化转向多样化。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校,一个维度来办大学,必须把“金字塔”变成“五指山”,把一个高峰变成多个高峰。
  二是学习化的特征。进入普及化以后,特别是跟现在高等教育的“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叠加在一起来看,高等教育学习化的特征非常显著,大学生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不仅在校内,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我们经常说,大学的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形成了我们说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2020-12-03 10:51:10

吴岩:

  三是个性化的特征。与多样化相对应的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是现代化的特征。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规模成倍增加,每一所高等学校都从原先的小舢板、小轮船变成了现在的巨型航空母舰,所以怎么引导这艘航空母舰、怎么管理这艘航空母舰,就要求我们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学的各层领导和高等教育各级领导,要把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作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
2020-12-03 10:52:36

吴岩:

  第二个问题,我们高等教育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怎么把握高质量发展,必须抓好四大质量。
  一是抓好根本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质量、核心质量,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点,因此,我们必须要抓好这个根本质量。
  二是要抓好整体质量。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整体发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东中西部要整体发展,要做好中部和西部的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前一段时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我们要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和经济生活共赢发展。
  三是抓好服务质量。我们经常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要小逻辑服从大逻辑,高校自身的发展要服务、服从于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的能力如何,要由社会的贡献度来衡量。所以,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就是要提升国家经济的硬实力、文化的软实力、影响的巧实力和战略的锐实力,大学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国之战略重器的作用。
2020-12-03 10:53:29

吴岩:

  四是抓好成熟质量。当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该说,我们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部分领域进入到无人区。怎么让中国高等教育行稳致远,能够走得稳、跑得快、飞得高,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质量。我们经常讲,穿别人的鞋不一定合自己的脚,用别人的理论不一定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有一个自己的发展理论,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我们要抓好四个质量,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和成熟质量。谢谢。

2020-12-03 10:54:44

红星新闻记者:

  我们近期了解到高校的科技工作提出了转学风和提质量的攻坚行动,请问这个攻坚行动的背景有哪些?我们具体有哪些实施的措施?

2020-12-03 10:55:56

雷朝滋:

  谢谢记者朋友。教育部实施“转学风、提质量”的攻坚行动,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时代背景。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作出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高质量发展,与“富起来”时代相比,“强起来”的时代,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科技创新产出更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从跟跑为主转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

2020-12-03 10:56:55

雷朝滋:

  二是落实中央的新指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以来对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学风、作风建设,对提升创新质量和贡献,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确强调科技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提升质量。

  三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前面已经介绍了,高校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支撑和贡献,但是对标新时代的新需求,对标党中央的新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新期望,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的要求,还是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

2020-12-03 10:57:03

雷朝滋:

  所以,在以上三个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教育部党组为了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决定实施“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高校科技工作要“换思路、换打法”,实现转段升级。我们主要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项目实施这三个方面进行引导。转学风就是要打造新时代新阶段高校新的创新文化,树立高校科技工作者新的价值追求,树立新的价值观。我们要推动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转型发展,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提升。

2020-12-03 10:58:08

雷朝滋:

  措施有六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引领的力度,讲好科学家报国故事,对师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对学生加强学术规范训练,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脚踏实地、潜心学问,消除学术泡沫,自觉抵制急功近利。我们希望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加强“从0到1”的研究,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二是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提升高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就是我们今年高校科技工作的一号文、二号文。提高专利质量就是要挤专利水分、挤专利泡沫,目的是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专利转化率。破除SCI至上,重要的是要打造新的创新文化和价值追求,特别是要破除唯数量、唯论文、唯SCI、唯影响因子,基础研究真有发现,应用研究真有解决问题,倡导潜心学问、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态文化。

2020-12-03 10:59:35

雷朝滋:

  三是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研诚信机制,强化红线意识,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高压态势,对查实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要加强对科学道德、学术不端、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三落实、三公开”。四是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技术研究珠峰计划”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五五行动”,推进前沿科学中心和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高校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支撑行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我们在基地平台建设方面,要求高等学校要坚持按照物理空间实、创新团队实、目标任务实、政策保障实等要求进行实体化建设。在项目方面,我们希望高等学校今后要要求科研人员做到不要什么好干就干什么,什么容易干就干什么,什么容易出成果就做什么,因为那样做会造成数字好看,但实际支撑不足。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的实体化建设,通过科研人员的潜心学问、扎实工作,实现创新质量效果实。

2020-12-03 11:00:05

雷朝滋:

  五是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率。这个我刚才介绍了,就不再细介绍了。六是进一步优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继续推进高校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抓好相关改革试点,尊重创新规律,健全优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谢谢大家!

2020-12-03 11:01:43

光明日报记者:

  刚才刘司长介绍了“十三五”期间高校思政课建设成绩斐然,请问“十四五”期间,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是什么?教育部准备出台哪些新的举措?

2020-12-03 11:02:19

刘贵芹:

  非常感谢《光明日报》近年来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大力度、有特色的报道。“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3•18”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具体来讲,我们要干三件大事。

2020-12-03 11:03:51

刘贵芹:

  第一抓深首要。也就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进一步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2020-12-03 11:04:09

刘贵芹:

  第二抓全学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三抓强重点。这个重点有三个,一是要格局“大”起来,也就是说,要巩固和发展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大格局。二是队伍“强”起来,在加快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之上,按照“六个要”的标准,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素质和能力。三是水平“提”上来。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适时启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谢谢!
2020-12-03 11:05:36

封面新闻记者:

  刚刚洪司长提到几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已经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研究生教育指标,其中提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90万人,今年也将达到300万人。与此同时,我们知道今年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今年可能比去年增加了18.9万人。请问目前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如何?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呢?谢谢。

2020-12-03 11:06:58

洪大用: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特殊形势的影响,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力度是比较大的。这在一方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同时,少数高校也确实出现了研究生教学生活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对培养质量提升带来了一些挑战。从培养的角度讲,教育部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扩招后的培养质量。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工作。

2020-12-03 11:07:32

洪大用:

  一是确保供给精准。今年制定扩招计划的时候,重点向关键急需的学科倾斜,向专业学位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下一步,我们还要结合今年正在开展的学位授权工作,在确保质量的条件下,向中西部地区、向专业学位、向关键学科进一步倾斜,增加学位授权点,扩大我们的人才培养能力。
  二是扩容硬件设施。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批示精神,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争取多方支持,积极筹措资源,强化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三是强化导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加强导师岗位管理、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对导师作出规范性要求,加强导师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方位地提升导师指导水平和能力。
2020-12-03 11:08:02

洪大用:

  四是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我们发布了《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为研究生课程设置、讲授和学习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推进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着力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提升我们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是全方位加强质量监管。认真落实我们已经出台的相关文件,压实培养单位的主体责任,培育质量文化,明确导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落实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总之,我们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要做到研究生教育的供给精准、硬件扩容、导师提质、教学创新、监管到位,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下降,持续有提升,实现我们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谢谢记者的提问。
2020-12-03 11:09:28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想问一下,在组织推动和加强高校基础研究方面,下一步有哪些举措?谢谢。

2020-12-03 11:10:01

雷朝滋:

  谢谢科技日报对高校科技工作的关注。从国家创新力量的组成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是主力军,从一定程度上讲,高等学校肩负了基础研究的国家使命。

  2018、2019年这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每年只有一项,都是高等学校牵头获得。2018年是清华大学的薛其坤团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19年是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

2020-12-03 11:11:51

雷朝滋: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教育部着眼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在基础研究方面采取两手抓。一方面大力推进自由探索,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自由宽松、人才济济、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特别是发挥源源不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创新生力军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进入新时代后,按照中央的要求,自由探索要提高质量、提升层次。另一方面是加强有组织科研,在一些关乎现代化国家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关键学科领域,我们要有组织地进行布局。

2020-12-03 11:12:10

雷朝滋:

  这里面有几个措施:一是2018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双一流”学科里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短板,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建成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团队、大平台,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力量。目前已经布局了十四个前沿科学中心,包括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二是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在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重组,提升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层次和规模,真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现在在高等学校建设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60%。

2020-12-03 11:13:53

雷朝滋:

  三是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走到今天,没有手段的突破、条件的突破,原始性创新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手段、研究条件上下功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现在在高校牵头建设的1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部开工建设,我们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四是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基础学科重点领域的前瞻布局,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数学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学中心,打造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五是要积极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六是要提升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的条件能力,要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科技资源平台等。谢谢。

2020-12-03 11:14:09

澎湃新闻记者:

  我注意到,教育部公布了给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表示将彻底扭转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本科人才培养?谢谢。

2020-12-03 11:15:20

吴岩:

  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持续开展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行动,采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久久为功的方式,大力推进“三抓”“三促”。

2020-12-03 11:16:51

吴岩:

  第一,抓领导、促管。让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在管理制度上让它严起来。第二,抓教师,促教。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精力、教学水平强起来、高起来。第三,抓学生,促学。让学生忙起来,严把毕业生出口质量关。通过这“三抓”“三促”,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了、实实在在地强起来了、实实在在地高起来了。
  可喜的是,通过近三年努力,全国各地各高校都形成了“三抓”“三促”的高度共识,各个学校、各个地方都有硬招、实招、高招、妙招。
2020-12-03 11:17:35

吴岩:

  举例来说,第一,抓专业,专业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我们在专业建设方面,实施了一流专业的建设工程,即我们说的“金专”。第二,抓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我们实施一流课程的建设工程,狠抓金课,淘汰水课。第三,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让学生忙学习、忙创新创业、忙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通过这些举措,应该说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发生了格局意义的变化。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是要让过去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喝大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通过全面取消清考制度,让学生的毕业关难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让他们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主人,还将成长为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现在本科教育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谢谢。

2020-12-03 11:18:01

续梅:

  我看记者朋友们也没有问题了,我们的时间也不早了。答问环节就到这里,下周将继续组织“收官”系列的新闻发布会,也欢迎记者朋友们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
  (结束)


2020-12-03 11:19:23